新手入門-其實相機沒啥了不起? Part 2

快門手
18 min readMar 29, 2020

--

直搗黃龍
接續進入話題

入坑

通常相機出來的照片品質比手機優質(攝影者的攝影技術層面不提)
至於爲什麼?
詳細的技術細節不談
感光元件比手機大很多
畫質是絕對的上升
當然花的錢也是直線上升

所以從手機升級到相機
若想圖個方便
不可換鏡頭隨意可選
預算內用的順手就好
個人比較建議至少要一吋感光元件以上(RX100系列)
也有M43和APSC,甚至FF可以選擇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可換鏡頭
有種DIY的錯覺

以下說的「相機」,都是指「可換鏡頭相機」

現在主流的有M43、APSC、FF、Medium Format
各有各家品牌
M43主要是Olympus和Panasonic
APSC主要有Nikon、Canon、Fujifilm、Sony等等
FF主要有Nikon、Canon、Sony、Pentax、Panasonic、Leica等等
Medium Format主要有Fujifilm、Hasselblad、Phaseone等等

「是不是光看品牌就暈頭了?」

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式
找身邊在玩攝影的朋友
會誠摯的推(ㄊㄨㄟ)薦(ㄎㄥ)
而且如果方便的話
可以借朋友來用用看
用Nikon就跟著用(O)
用Fujifilm就跟著用(O)
用Leica就跟著用(?)

如果找不到人
盡量找我
推得你滿滿的愉悅(X)

個人覺得對於新手而言

上手比較重要

講太多什麼焦距適合拍什麼、直出多美、底片味、德味
真的會聽不懂
與其白費唇舌
倒不如親自體驗與感受
才認知到差別

所以我覺得「第一台」相機可以不用太挑
除了手機之外
可以撿個便宜的二手相機和鏡頭
如果親戚朋友有多餘的,借用、便宜賣或免費的更好
倘若需要店家保固,口袋也可以接受,買新品或二手良品也是無可厚非
當然也可以租個相機來用用看

我的經驗來說

「第一台入坑相機所撒出去的新台幣,就是學費」

我自己兩年前是用中高階的D7200搭著18–140
從廣角到超長焦
體驗過各個焦段的感覺與用處
就會明白自己可能需要什麼焦段
協助後續選購鏡頭

直到Z6之前
已經了解使用等效12mm到200mm各焦段的感受
進而Z6入手後
再購入自己喜歡的定焦鏡、常用的變焦鏡等等
選購上比較不會有疑慮存在
只有…口袋深淺的疑慮存在

學習

如果以前的經驗了解光圈、快門與ISO的理論
熟看說明書
熟用Google專有名詞
習慣操控手感
其實就可以得心應手了

什麼?
你說你不懂
來看看我寫的這些初學者必看的基礎文章

曝光篇

對焦篇

除此之外
我比較建議大概有了想法之後
邊做邊學習
學的比較快
當然有人陪著一起玩會更好
相互提點

至於要拍什麼?
如果有喜歡拍的主題可以優先嘗試
除此之外
盡可能
拍各種主題
體驗各種主題
感受主題的魅力
加深入坑的深度(?)

攝影分類眾多
最簡單就是拍人、拍景、拍物

拍人可以分成

1. 擺拍

2. 抓拍

3. 運動

拍景可以分成

1. 風景

2. 夜景

3. 車軌

4. 星空

5. 月亮

拍物可以分成

1. 微距

2. 拍鳥

3. 飛機

4. 追焦

沒追焦照片QAQ

5. 食物

其實也可以不用按照這個模式去拍
但換個方面思考
以前用手機拍過的場景
再嘗試拍一次
只是這次用更好的工具來使用

我相信第一次拍或多或少都會拍不好

「留下一點遺憾,才會讓下一次更加精進」

每種類型的照片一張一張拍
回放到電腦或手機上
跟朋友分享與討論
彼此砥礪與切磋
一次次讓自己的照片
呈現越來越完美

有時候拍出來的照片不是最重要的
而是腦力激盪、四處奔走的過程

整理

拍完照後
我自己有一個習慣
會把照片進一步去整理分類
分類的方式也很簡單
依照月份、日期與活動內容命名

例如這樣

而我的照片
也會透過軟體自動更名
Advanced Renamer

一般來說
大多優先使用這種命名

<ExifTool:DateTimeOriginal>

相機在存檔的過程中,紀錄檔下拍攝的原始時間
這個存檔後可能就會變成

「2020_03_30 06_06_06.jpg」

如果像是影片檔
可以使用這個

<Video Date Year>_<Video Date Month>_<Video Date Day> <Video Date Hour>_<Video Date Min>_<Video Date Sec>

存檔後變成類似這樣

「2020_03_30 06_06_06.mov」

但經過修圖或者原本就沒記錄這些Exif的時間
可能就需要透過修改時間來記錄

<Year Modified>_<Month Modified>_<Day Modified> <Hour Modified>_<Min Modified>_<Sec Modified>

缺點就是會記錄下最後的修改時間

「2020_03_30 06_06_06.jpg」

再不行就只能用「創建時間」

<Year Created>_<Month Created>_<Day Created> <Hour Created>_<Min Created>_<Sec Created>

但就會因為拷貝當下,影響這個時間

「2020_03_30 06_06_06.jpg」

用這種命名方式有幾個好處
一來可以從時間早到時間晚依序排列
二來如果你是多機用戶,命名後排序也能從早到晚,次序就不受影響

最後再匯入進到LR或者其他圖片管理程式
也比較好排序照片

統計

在購入新鏡頭的時候
需要特別注意一件事情

「你是不是需要這顆鏡頭?」

當然如果口袋夠深
你可以不考慮出勤率的問題
爽就買

自己是比較偏向實用
很久之前介紹過的ExifStat
舉例來說

這個圖表是我2018年使用過的機身與鏡頭
除去借用的D7000、使用的D7500
其他都是我的D7200的紀錄

左上角

是整個統計圖
紀錄你所有照片所使用的焦距、光圈、快門速度、ISO
比較需要注意的是
圖片裡的焦距部分都是等效換算過的
所以從圖片可以看得出來
最常用的是等效50mm最多
等效28mm次之

是不是有那麼一點熟悉呢?
當時的鏡頭比較少
長帶出去的就只有18–140和DX 35 F1.8
大光圈只能用35mm F1.8
廣角只能用18mm F3.5
自然是最多的
後期入手Sigma 18–35mm F1.8
自然這兩個焦段就更加喪心病狂的增加了XDDD

右上角

簡單分析一下你常在哪個時間使用
是不是假日才會比較多
平日就怠惰了
只能說我越來越勤勞了XDDD

左下角

這個也只是簡單分析一下你常用哪些設定而已
參考一下就好
畢竟設定還是得因地制宜

右下角

仔細看看
就了解到這些鏡頭的出勤率
進而整理出掉一些不需要的鏡頭
或者根據喜好或習慣
可以考慮入手更優質的變焦鏡或者定焦鏡
減少花冤望錢

實際舉個例子
我們放大來看

大概看一下用最多的就是

  1. 52.5mm
  2. 27mm
  3. 210mm
  4. 75mm
  5. 16.5mm

換算成APSC的焦距就是

  1. 35mm
  2. 18mm
  3. 140mm
  4. 50mm
  5. 11mm

看了這個數字
是不是我買Sigma 18–35mm F1.8 非常適合我呢?
Tokina 11–16mm F2.8 根本被我當定焦鏡使用了XDD
有分析多少會有幫助到你入坑(X)

鏡頭

所以一開始新手第一個配的鏡頭
個人會偏向選擇

多倍變焦鏡頭

多多利用這顆鏡頭去體驗與嘗試
可以先不用關心這顆鏡頭的銳利度
想要銳利度
光圈F8就是你最佳的選擇了
後續真的想挖掘鏡頭的實力
可以參考這篇

以APSC來說
個人覺得若預算考量
各家kit鏡將就著用
像是
Nikon/Canon 18–55
Sony 16–50
Fujifilm 15–45

但如果可以就考慮
18–105/18–135/18–140/18–200/18–300
之類的變焦鏡
就比較方便透過上文的統計方式

但如果你有了這顆「伸縮自如」的變焦鏡就滿足了
恩…
不能說不好
只是覺得「可惜」了點

不過以全新多倍變焦來說
Fujifilm的XF 18–135真的貴很多
建議玩富士的人直接用18–55
算是光圈大一些
品質也優良
高CP的好鏡頭

==========
感謝Dcard 2F的提醒
我增加一點描述

多倍變焦鏡價格
Pchome 公司貨價格
Nikon 18–140 9250
Canon EF-S 18–135 11880
Canon EF-M 18–105 10600
Sony E 18–135 17900
Sony E 18–105 F4 19180
Fujifilm 18–135 26938/21880

Sony和Fujifilm的旅遊鏡都特別貴耶XDDD
說不定畫質也特別好(?)

富士18–135原價26938
差不多我那時候買 23mm F2(水貨) + 56mm F1.2(水貨) 還有找
雖然知道不能這樣比
但…還是覺得不便宜
我是不會去買
寧可買18–55

我個人猜測 應該還沒有副廠願意出鏡頭
拚價格或拚品質 導致價格居高不下

Nikon Canon老牌的單反18–140/18–135
是Sony/Fujifilm一半上下的價格
還有Sigma/Tamron 18–200/18–300的價格壓制
市場機制平衡了價格

==========

我自己用Fujifilm是偏好定焦
只入手23mm F2和56mm F1.2
其他都靠轉接環

提到轉接環
轉接環也是不淺的坑
但通常都是想無縫接軌才會暫時使用轉接環
Z6/Z7能夠透過轉接環
使用目前市場上大多數的單眼鏡頭
甚至連Sony E接環也能吃下去
但自動對焦轉接環都不便宜
手上鏡頭不多
就別考慮買轉接環了

剛才說的「可惜」
我指的是沒用過定焦鏡頭
定焦鏡頭通常能提供

焦段擅長的功能

除了通常都是大光圈外
畫面成像比較銳利與優質
舉例來說
85、105、135經典人像鏡頭
50進可攻退可守萬用鏡頭
35近拍人像與全身人像
12/14/16超廣角拍星空街道等拍攝大範圍場景

不過鏡頭,還是實用比較重要
放在防潮箱當神主牌,擺著也是擺著
還是老了跟孫子炫耀
「阿公以前學攝影,這是祖傳的85mm…」

順帶一提
以收藏價值來說
85可能有點普普通通
Nikon Z 58mm 0.95 或者 前夜之后58mm f/1.4G、58mm f/1.2 AI
才可能比較特別(這方面不太懂)

或者是這個奇葩
Nikkor 1200–1700mm f/5.6–8.0

扯遠了…

至於為什麼推多倍變焦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
長焦可以提供你淺景深、壓縮感
後續你可以考慮買大光圈定焦鏡
或者
購買低倍變焦長焦鏡頭滿足拍攝遠距離的目標
類似常見的70–200、80–400,甚至200–600之類的

至於超廣角
今天如果你覺得APSC 18mm/FF 24mm 不夠廣
又不想拼接

自然就會考慮買更廣角的鏡頭
像是APSC Tokina 11–16mm F2.8/FF 14–24、12–24之類
考慮畫質就會選購定焦鏡

APSC 超廣角CP值首選就是Tokina 11–16mm F2.8
真的要超級廣就是Sigma 8–16mm F4.5-F5.6

焦段的選擇可以看這篇

體驗

鏡頭講一大堆
沒用過不受傷害

如果想親自體驗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Ricoh 都在「台北三創」都有展示試用
有興趣可以拿著機身去走一趟、拍過一趟
跟店員詢問一下,他們都會熱誠替你介紹
想試用鏡頭也能請店員幫你裝上試用看看

Fujifilm的話
可以去一趟忠孝敦化的Wonder Photo Shop
當場可以試用各類型富士相機
也可租借富士鏡頭
當天借還(離開店面)不用錢喔!!!

「真是邪惡的地方」

想買鏡頭的朋友們
可以先去試用
試用過後就都回不去了
大概頂多撐到回家就網路下單((誤
或者就
剁手手現場訂購((大誤

不然我怎麼下手56 F1.2((誤

有關部分Fujifilm鏡頭試用文可以到這篇看看

除此之外買富士公司貨
還可以參加活動
有小姊姊可以拍喔www(誤)

至於Leica在青田街有Leica之家
有興趣也可以去看看((再貼一次

副廠鏡頭
在台中有蠻多的家可以試用
像是聖安、晴光之類的
Sigma原廠也在台中
之前送去調焦不是寄去調
就是親送順便去台中玩

想看相機鏡頭管道很多
都可以嘗試看看

缺點

你說相機都沒有缺點嗎?
說沒有是騙人的
你說手機真的都大輸嗎?
說都輸是騙人的

口袋問題

玩單反窮三代
現在好像還好(?)
但零零總總買下來
還是窮 XDD

景深問題

相機所使用的焦距、光圈提供了景深淺、虛化好的效果
但也因此稍有不慎
焦點脫離景深範圍
就會使得焦點會因此模糊、虛化

手機隨便拍都是在景深內
因為手機的焦距極短
基本上都會因為泛焦
導致景深範圍極大

但相機越來越聰明
現在市場上主推的人臉、人眼或者貓眼對焦
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

人像的眼睛
是靈魂之窗
失焦了就了無意義了

廣告都會說會緊緊的抓住人眼
讓人像保持在景深內
以宣告他的相機性能優良之類的
但除此之外還是台相機
只是對焦比較好一點

對於拍攝靜態的星空、車軌等等不需要快速對焦的主題來說
沒有多大的幫助

所以你需要一台對焦超強的相機嗎?
這樣的性能優先的選擇
每一代的新機器會讓你不斷流口水
還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做出理性的決定吧

容量問題

另外就是佔空間
一張兩千四百萬像素的照片
JPG檔要10MB上下
RAW檔要30MB上下
四千多萬的像素可想而知…
所以你說像素高好嗎?
只能說有得必有失

SD卡能扛多久我就不知道了
相關SD卡的訊息在這篇有寫到

接著就是後期儲存的地方
光是D7200就拍了七萬多張
若一張30MB 就是2TB多
儲存空間也是個大問題

題外話

最近的慘痛經歷
現在市面上很流行
8TB 5K多
6TB 4K多
大容量便宜到炸…
單純存照片無所謂

但如果你會經常用LR/PS等等一直讀寫讀寫這些照片
就要小心這種硬碟不適合你
為什麼我知道?
因為我修三次了…

如果懂電腦的人
可以去找找PMR和SMR的差異
個人強推PMR,SMR真的只能放電影等等不常用的資料
購買參考型號分享給大家

回頭

看到這裡
還沒入坑趕快回頭

手機對於相機來說
便宜好用
隨手可拍
輕巧方便

除非你對畫質有要求

除非你願意扛的起所有設備

除非你熱愛自然淺景深

除非瑞凡,我回不去了…

像我在府中站外頭拍了30分鐘的縮時攝影
只得到12秒的畫面
拍完覺得很逗趣

歡迎你/妳加入這個攝影大家庭
像老高一樣
天天挖坑
填不滿XDDD

其實攝影跟很多事情一樣
追求的是一種心理的滿足感與成就感(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

當別人在家睡覺的時候
你可能在外頭挨風受凍
為了一張自己覺得美好的星空照

當別人輕裝出遊
而你是重裝上陣

別人的眼光不太重要(前提是不犯法、不影響他人)
而是自己怎麼看待自己

以前覺得攝影很孤獨
但現在的我覺得滿足

再推個大馬貓本
熱騰騰上映

P.S. Line ATM貼圖跟忠實的反應我們的想法…坑爹啊


終於寫得差不多了
累累的

我的IG歡迎追蹤

有任何疑問也可以私訊
咱人單聊((誤

可以的話幫我點擊按讚

您的鼓勵是支持我寫作的動力

以上有錯誤論述

煩請告知感恩

下一篇

--

--

快門手
快門手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