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反無反的那些小事-安全快門與防手震

快門手
9 min readApr 12, 2020

--

在剛購入相機的時候
一般新人都會使用到小廣角到小長焦的(APSC:18–55/FF:24–70)
或者小廣角到長焦的(APSC:18–140/ FF:28–200)
一方面練習操作
一方面熟悉焦段
而店家或廣告都會告訴你這有防手震喔
可以很放心地拍
我就很好奇到底要多放心呢?

我的想法是

「防手震不是萬能丹」

在說防手震之前
先提及一個名詞

「安全快門」

安全快門算是各界前輩們留下的經驗法則(原理後面會提到)
就像星空500法則一樣

廣義來說「安全快門」可以說是

「手持拍出不模糊照片的快門時間」

不過我們常常說的「安全快門」其實是「最低快門時間」
數學來了!!

安全快門時間 = 1/焦距

以我Z6裝上小小黑(70–200 f4)
使用200mm在不開防手震的狀態下
則最低使用的快門時間就是1/200s

但是我改用D7200裝上小小黑
使用200mm在不開防手震的狀態下
因為是APSC的關係(P.S. 使用增距鏡也是需要換算)
視角等同於300mm的角度
所以最低使用的快門時間是1/300s
公式要改一下

安全快門時間 = 1/等效焦距

但是其實這是一種經驗法則
是否能真的有效果?
還是得依照拍攝人的手抖狀態

有些人就會這樣想
快門就維持在1/500s以上就好了
反正手上的焦段都在200mm以內
依照安全快門的經驗法則是對的
但是實際上是否符合你的需求
還是得看你的「拍攝目的」

今天如果拍攝野鳥光線充足的狀態下
快門小於1/1000s
基本上都滿足大多數類型的焦段

另外在光線不足的狀態下
已經拉高ISO、開啟最大光圈,卻使用A擋只剩1/60s,甚至更低
這就是需要防手震來輔助降低手震的問題

防手震

防手震分成「電子防手震」與「光學防手震」

電子防手震(Electric Image Stabilization, EIS)

透過透過畫面補償的方式
根據各家的演算法與硬體的效率而定
但通常都會減少部分畫素來彌補手震的問題

光學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OIS)

根據鏡頭裡的「鏡片移動」或者
相機裡的「感光元件移動」
來進行補償,彌補手震的問題
下圖就是五軸防手震

但若「光學防手震」配合「電子防手震」就可以更加穩定
例如下面的影片是使用Nikon Z6進行4K 30fps錄影
Nikkor 24–70mm f2.8 S可以實作五軸五級防手震配合電子防手震

防手震級數

所謂的防手震級數譬如說

D7200 + Nikkor 70–200 F4

剛剛說的D7200使用200mm時
安全快門為1/300s
小小黑聲稱5級防手震

理論在相同曝光量下
可以達到1/10s並且有著很高的成功率
至於級數怎麼算出來的
就是透過曝光等級數算的
1/300s -> 1/10s增加的曝光時間
增加出來的曝光量透過光圈與ISO自動縮減
所以是用S來拍的

我自己做的測試圖可以參考

1/320s=>100%(10/10)
1/160s=>100%(10/10)
1/80s=>90%(9/10)((意外一張失敗
1/40s=>100%(10/10)
1/20s=>100%(10/10)
1/10s=>70%(7/10)
1/5s=>55%(11/20)
0.4s=>35%(7/20)
0.8s=>10%(2/20)

所以小小黑的五級防手震是名符其實的
在1/10s都還算OK還有七成成功率
但我這是坐在椅子上拍穩定度高
不過在外面的話
如果身體不夠穩
1/10s的成功率也會大幅降低

區分

接著要區分「五軸」與「五級」
「五軸」防手震是代表具有控制五個軸的「防震技術」
但是不是「五級」防手震得實際測試

舉例以Nikon Z6/Z7來說
官方表示所有Z鏡都是完全支援五軸五級防手震
我們來測試看看原生鏡頭Nikkor 24–70 F2.8 S的防震效果

70mm 防震效果Normal

1/80s=>100%(10/10)
1/40s=>100%(10/10)
1/20s=>90%(9/10)
1/10s=>80%(8/10)
1/5s=>70%(7/10)
0.4s=>40%(4/10)
0.8s=>1%(1/10)

看來以拍照來說
五級防手震還是挺有感的XD

但如果透過轉接環(包含原廠的FTZ)
就會降低到三軸防手震
至於三軸防手震有多強
測試Z6 FTZ轉接 Sigma 50mm F1.4

50mm 防震效果Normal

1/50s=>100%(10/10)
1/25s=>90%(9/10)
1/13s=>60%(6/10)
1/6s=>50%(5/10)
0.3s=>40%(4/10)
0.6s=>1%(1/10)

慘慘的大概兩到三級
不過就聊勝於無吧

如果本身鏡頭帶有防手震VR
會關閉自身的機內防手震
只使用鏡頭上的VR

如果小小黑如果應用在70mm是不是有0.4s的實力?
你可以試試看

但我個人建議拍到小於1/10s 甚至小於1/15s的照片
一律上腳架
省得你憋氣憋到瘋掉
10張中2張
還不如上腳架穩定…

與其花力氣挑戰鏡頭與機身防手震的極限
還不如去買個腳架或者放在穩定的物體上省力氣
防手震只是輔助使用者提高拍攝成功率

應用

知道「安全快門」與「防手震」之後
還需要清楚知道自己的

「拍攝目的」

野鳥拍攝

剛剛舉例過的
好天氣下高速快門是絕對的輕鬆取得

但是在夜晚或者光線不足的狀態下
拍攝安靜鮮少移動的目標物
可以依賴防手震
降低高ISO的使用

舞廳現場

假設在昏暗的舞會現場
今天舞者在台上舞動跳耀
快門基本上必須得在1/250s以上
才能凝固舞者的動作
而在遠處手上正是500mm F5.6
理論上手持500mm F5.6 1/250s
至於ISO就放生他…
鏡頭防手震嘗試降低

假設你在一個比較近的距離
大概使用80mm 就能拍到
但也因為要凝固舞者必須快門拉到1/250s
而不是1/80s

超廣角鏡頭

或許會問是不是超廣角鏡頭
真的可以用到很長的快門時間
舉凡12mm 1/12s之類
理論上是這樣沒錯
但仍建議最好維持在常用的1/60s
理由後面會提到

人體防手震

人體就是發抖源了
怎麼防手震啊!!
但還是有辦法的
之前看過一篇很有趣的回文
說到當兵的打靶的步驟

托:托住機台
抵:抵緊鼻樑
握:握實機身
貼:貼合臉頰
瞄:瞄準目標
停:停止呼吸
扣:扣發快門

來源:Mobile01

防手震不是萬能丹

近年來無反興盛
5級防手震是標準配備
錄影功能的大幅提升
不少人想拿著相機出去自拍、錄影
除了獲得巨大的影片檔案之外
想要獲得滑順的場景
個人建議不是去練體力扎馬步運鏡
就是去租或買相機穩定器來玩玩
五級防手震尚不足以做到既可以「輕鬆的拿」且手震又不影響相機

但必須承認五軸防手震對於拍照來說
拯救眾多無防手震的鏡頭
像Z6起碼非Z鏡仍有「三軸」防手震可以使用

不過我還是要聲明「防手震」是輔助,而不是主要且必要的功能

題外話
Olumpus EM1 Mark III 7.5級防手震(特定鏡頭)
Fujifilm XT4 6.5級防手震(特定鏡頭)
或許可以解決這個錄影問題(?)

安全快門的疑慮

最後來聊聊這個東西
這個頗艱澀
如果聽不懂也就算了
可以跳到結論去
有興趣的話就繼續看下去

一張6000x4000的照片

一張1500x1000的照片
假設兩張照片的手震狀況是相同的
所得到的照片6000 x 4000的照片相對來說是會容易模糊
而1500x1000的照片模糊程度就會沒那麼嚴重

所以解析度的不同
也會影響安全快門的使用

Mobile01 的八樓「風之和子」用沖洗照片來描述這件事情

簡單說
沖洗越大的照片
就需要更高的快門速度避免手震

換言之

越高像素的相機
就需要更高的快門速度避免防手震

舉例來說
在無防手震的狀態下
我們所使用的同樣的焦段使用在
A73兩千四百萬像素

A7R4六千一百萬像素

A7R4必須得使用比A73更快的快門來避免這個手震

結論

個人建議

慢速快門請上腳架
不得已才使用人肉三腳架搭配防手震

使用安全快門的概念就是

焦段越長 快門要越快
像素越多 快門要更快

至少至少不管有沒有防手震功能
盡量比最低安全快門還要快!!

--

--

快門手
快門手

No responses yet